1名女大生日前全身出現紅疹及發燒,連續幾天求診都沒有改善,後來再因發燒、少尿及黃疸而輾轉會診,才知是因爲頑固型痤瘡服用了磺胺藥物而引起嚴重的藥物過敏。
藥物過敏一直是令人擔憂的問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證實,特殊體質(帶有基因型HLA-B*13:01)與發生磺胺藥物過敏有關。國人如果帶有這特殊基因型,在使用磺胺藥物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是正常健康族群的40倍以上,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2018年7月國際著名皮膚學研究期刊《皮膚病學研究雜誌》(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偉迪表示,磺胺藥具有抗菌和消炎的功能,除了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外,臨床上還經常被用來治療許多發炎性皮膚疾病,有它不可取代的功能。然而少數體質的人卻會產生嚴重藥物過敏反應,讓臨床使用上有無法避免的風險。
皮膚部與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醫師鐘文宏則提到,磺胺的藥物過敏程度可以分成輕微到嚴重:輕微的藥物疹單純是局部搔癢的紅疹;嚴重皮膚藥物過敏在臨床表現可以從全身紅疹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疾病進展的過程還可能威脅到身體的五臟六腑,併發肝腎衰竭而導致死亡。
藉由早期診斷和停止使用磺胺藥物,一般輕微的藥物過敏患者就可達到症狀改善,但若是嚴重皮膚藥物過敏反應的病患,例如SJS/TEN,一旦症狀出現後,即使停止磺胺藥物的使用,藥物已經引起的全身性免疫反應仍會使病程持續進展、惡化,甚至有30至40%機率造成死亡。
預防勝於治療,若能提早基因檢測和疾病早篩,對病人預後影響甚巨。在台灣,嚴重型皮膚藥物過敏反應常耗費龐大的醫療支出,每年需花費上千萬的藥害救濟補助。過去在長庚團隊和中央研究院團隊的研究下,歐美、亞洲許多先進國家及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局,都已要求在仿單上加註建議第1次服用藥物前,需實行基因檢測,例如服用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前,需先檢查是否帶有HLA-B*15:02基因型。
台灣每年約有近百例具致命性嚴重皮膚藥物過敏的案例,常見引起的藥物包括抗癲癇藥物、降尿酸藥物、磺胺藥、抗生素及止痛藥等。鐘文宏提醒民眾,在服用藥物後,若出現皮膚紅疹起水泡、嘴唇及口腔黏膜潰爛、發燒、喉嚨痛等,應立即停藥,並立即就醫治療,避免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併發症發生。
相關搜尋: 健康養身養身健康養生食譜健康養生餐健康養身毛巾操健康養生網
相關推薦
瘀青總是不退? 恐罹患紫斑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身體有瘀青而且不會消失的人要注意了,您有可能得到紫斑症。亞東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世強表示,發生紫斑症主要是因為血小板過少,免疫功能失衡,容易造成出血的情況,尤其是有肝病的人一定要特別注意。紫斑症是指體表出現出血點或是淤青的現象,受壓後這些血點或是淤青並不會消失。造成紫斑...
閱讀詳情 »蠶豆症患者注意! 萘製品恐導致溶血死亡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在台灣,平均每100位新生兒就有三位罹患蠶豆症,而客家人罹患的機率又更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李銘峻表示,蠶豆症患者在藥物、環境,以及食物上要小心,否則恐引發溶血造成死亡。李銘峻主任說,蠶豆症是因為身體缺乏一種酶,而造成身體無法代謝,因而容易引起黃疸及溶血。黃疸是...
閱讀詳情 »嬰幼兒太安靜? 小心為發展遲緩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現代人往往孩子生的少,許多新手爸媽育兒經驗不足,又缺乏社會參照,在不了解孩子的發展里程之下,常可能忽略幼兒語言發展遲緩的狀況。臺北市衛生局於102年首創「早期療育ING,發展進階不NG」親子工作坊,透過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以「早期療育」與「親子共學」來協助,有效提升家長...
閱讀詳情 »保持挺胸縮小腹 有效緩解下背痛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腰酸背痛不是病,痛起來是真要命!」是許多急性下背痛患者的心聲,只要一動作就會疼痛,舉凡起床、洗臉、刷牙、咳嗽、打噴嚏、坐下、起身或走路,都會帶來疼痛感,有些人甚至連基本的呼吸,都會產生刻骨銘心的刺痛。醫師提醒下背痛患者,可透過隨時保持挺胸縮小腹,來維持正確姿勢,避免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