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拒絕上學? 幼兒分離焦慮恐致生理疾病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一名瘦小的幼稚園大班男童,從中班入學就吵著不想上學,半年後漸漸適應,卻因為在班上交不到好朋友,開始一想到上學就不停哭,甚至哭到吐、出現腸胃問題、全身不適,因免疫系統不好而時常感冒。家長帶他前往兒童特別門診,才發現孩子有好發於幼兒的身心症「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的行為,在3歲以前算是兒童發展的正常現象,一般3歲以後會逐漸消失,若到了上中班、大班的年紀還有,家長就必須注意;另外,分離焦慮也常出現於學齡幼童,通常發生在開始上學初期1-2個月,但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過長,潛在壓力與焦慮很容易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進而影響生理機能,成為身心症。

兒發基金會、保母協會特約小兒專家王宏哲指出,分離焦慮的成因,包含童年經驗、個人情緒及家庭因素,其中以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影響最大。

家長的影響分為兩個極端,一類對孩子總是不放心,不讓孩子離開自己視線,孩子的安全感原本在一定年紀需要獨立,卻被阻止這方面的發展;另一類是家長在孩子某個年齡後開始減少擁抱等親密接觸,或太過迫切想跟孩子分離,例如太早把孩子送進幼幼班。

王宏哲分析,分離焦慮往往建構在「害怕」的情緒上,研究證實,過度害怕與長期恐懼,會讓大腦結構產生改變,認為一離開爸媽就會有不好的事發生,導致孩子無法離開照顧者的視線、無法單獨入睡,且出現不愛上學的問題。

6月開始各家幼兒園陸續辦理註冊報到,確定下學期進入幼稚園的家長,可趁這段時間多注意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練習慢慢進入社交領域。王宏哲建議,可讓孩子與爸媽在同一空間並跟其他小朋友遊戲,或藉由一些團體互動遊戲,事先為孩子打開心防;若已有分離焦慮行為的孩子,可請專家或醫師評估、轉介參加訓練課程,療癒期約半年至1年,通常能正常適應學校環境。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90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癲癇症常給國人一種可怕的印象,而兒童罹患癲癇,更是使家長恐慌及備感壓力;其實,癲癎是因為腦細胞不正常放電,導致發作症狀反覆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中豪說,依不同癲癇症狀,可作不同分類,其中最讓人恐懼的就是泛發性強直陣攣發作(全身性大發作),發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七、八月正值放暑假的月份,青少年享受假期的同時,更應該小心毒品造成的危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藥劑科藥師羅元甫表示,所謂毒品係指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且會影響精神物質的麻醉藥品與其製品。成癮性是人對毒品產生了心理及生理的依賴,一旦停止使用便會產生極不舒服...

閱讀詳情 »

台北市十大死因,癌症再度奪冠!台北市衛生局於今(16)日公布106年台北市十大死因,癌症已連續46年位居首位。此外,因慢性疾病導致者更佔了7項之多,相當於每100人中約有64人死於慢性疾病;而十大死因排名順序與上(105)年相較,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排名互換。至於十大癌症死因...

閱讀詳情 »

矯正兒童弱視,7歲以前是黃金治療期,一旦延誤,治療效果往往較差,且容易出現改善停滯的現象。不過,目前也有一種簡稱為「雙眼協調訓練」的新治療方法可供選擇,可以透過給予眼睛和大腦更複雜的刺激,提升視力矯正的效果。 謝宜靜醫師(左)運用「雙眼協調訓練」,幫助女童改善弱視。(圖片提供/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