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45歲後,四種常見的癌症...如何預防?

45歲後,四種常見的癌症...如何預防?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45歲後,四種常見的癌症...如何預防?

癌症的可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管是難以控制的轉移現象,或者治療上遇到的種種困難,都是家屬與所有醫療人員需要面對的共同課題。

癌症屢屢蟬聯國人10大死因第一位。事實上,它的形成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如同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暨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強調:「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3種癌症 防不勝防

45歲後,四種常見的癌症...如何預防?

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線上互動查詢系統最新資料顯示,2014年國人癌症的發生率,以下3種患病人數最高:

1.大腸直腸癌:2014年發生大腸癌的人次有15,000多人,每10萬人就有45人罹癌,是男性癌症死因第1名、女性第2名,會有如此驚人的數字,與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食用過多紅肉、蔬果量攝取不足有很大的關係,賴基銘教授表示,90%的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而瘜肉的形成與上述西化的飲食關係密切。因此,調整正確的飲食習慣,配合固定的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是十分重要的。

2.肺癌:雖然臺灣吸菸人口有年年下降的趨勢,但肺癌罹患率仍舊居高不下。除了吸菸、二手菸之外,環境中的粉塵如:煤煙、交通工具排煙、PM2.5等不良空氣,也是形成肺癌的原因,男性患病機率又比女性來得高,而部分女性會受炒菜時的油煙影響而發病。當有胸痛、久咳不癒且痰中帶有血絲,就要特別注意,盡快就診檢查。

3.肝癌:肝癌的發生率有9成與病毒型的慢性肝炎有關,如果反覆發炎,罹患肝癌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來得高。又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加上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都是造成肝癌的危險因子。

另外,男性口腔癌為癌症死因第4名,賴基銘醫師說,究其原因和嚼檳榔、吸菸與長期喝酒等不良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而女性癌症第1名元凶是乳癌,與西化飲食、遺傳、壓力以及長期接觸環境荷爾蒙有關聯,都要定期做篩檢,落實預防。

 

每5分06秒,就有一人罹癌

45歲後,四種常見的癌症...如何預防?

衛福部的資料來看,2014年在臺灣,每10萬人中約有424人被診斷為癌症,換言之,代表一年之內,每236位就有一人罹癌,又每5分06秒,即有一人罹患癌症。

賴基銘醫師提醒,以上3種癌症的發生,撇開遺傳與基因不談,確實是都能預防的,除了正確的飲食與作息之外,最好每天固定運動30分鐘,讓心跳達到130下,促進身體機能,不吸菸或受二手菸害,維持輕盈體態,加上定期身體檢查,就可遠離癌症。

【延伸閱讀】

免疫療法,治癌新契機

勤練5功,癌症不上身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退休好幸福》&《退休好幸福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7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7例本土個案及4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分析現今疫情,認為仍維持著「二大(桃園、高雄)二小(雙北、宜蘭)」的傳播鏈,他說目前二小陸陸續續...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想去離島先篩檢,陰性才能上機搭船!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新加嚴措施,自1月29日(星期六)起搭機 、船赴澎湖、金門、馬祖旅客,出發當日有症狀者應暫緩行程並至醫院接受PCR檢測;出發前 14天內有疑似症狀者則需於機場及港口進行快篩,檢測陰性才允許登機登船...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7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7例本土個案及4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桃園不明感源染越爆越多,不但昨公布的不明感染案18555增加2家人確診,還多冒出3起零星獨立個案,包括有11月就入境...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移植技術又有新突破,台大醫院順利用主動脈種出氣管!台大醫院氣管移植團隊今(28)日公布完成亞洲首例的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手術,利用捐贈而來的5公分主動脈,替一名因為結核性氣管病變、氣管嚴重狹窄及呼吸困難的44歲男性,修補氣管,重新接上之後,不但完全沒有排斥現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