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B肝病毒滯留突變 恐低估致癌風險

B肝病毒滯留突變 恐低估致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慢性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的觀念要改變了。最新的研究證實突變的B型肝炎病毒可以躲避免疫細胞,也較少釋放至血液中,讓抽血檢驗的病毒濃度及肝指數偏低,不過病毒其實大量堆積在肝細胞造成肝癌。

慢性肝炎抽血 低估病毒存在

最新發表在《Hepatology》(肝臟學)由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所做的研究卻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躲避B細胞與T細胞免疫辨識,病毒也無法有效釋放至血液中反而堆積在肝細胞內質網,引發內質網壓力,鈣離子內流異常,影響粒線體功能,肝細胞凋亡後最終演變成肝癌三部曲。

這項研究提醒,感染B肝病毒突變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有病毒低估的情況。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同時也是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表示,「這項研究修正健康帶原的觀念,部分以往被認為健康帶原的人,仍有發生生肝癌的風險。」他說,過去認為病毒不會破壞肝細胞,而是免疫系統為了殺死病毒才導致肝臟發炎,其實B肝病毒是寄生在肝臟中慢慢破壞肝臟,不太可能完全相安無事。

擴大肝炎治療準則 降低肝癌發生率

現行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標準,肝功能ALT大於每升80單位(>80 U/L)、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2000 IU/ml)。依據這項研究,將有部分病患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非抗病毒藥物治療對象,恐怕存有很大的治療灰色地帶。

吳肇卿表示,亞太地區約有64%慢性B肝炎導致肝癌的病患在現行治療準則之外,這個數字比根據歐美三到四成來得多,可能是標準相對嚴格所致。國際醫學專家的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進一步降低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發展肝癌危險量表 盡早接受藥物治療

據此,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也就是年齡大於50歲、男性、家族有肝癌病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

這個簡易不需高貴儀器的量表,可以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約有三成在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延伸閱讀】

罹B肝20年無症狀 疲倦、臉蠟黃就醫已肝硬化

主動篩檢病毒性肝炎 翻轉肝癌治療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2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運動好處人人知道,但很多人卻忽略了運動的方式,運動方式不正確或不注意,有可能會發生運動傷害!一名40多歲的男子平時工作忙,只有假日運動,但只要一運動就會全力以赴,例如游泳,每次都是1000公尺,而且四種泳姿交替;某天因右手麻痺疼痛就醫,當頭轉向右側時,症狀加劇。收治該名男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高齡化社會來臨,台中光田綜合醫院為了讓醫護人員對高齡者在就醫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狀況「感同身受」,進而懂老、知老、更能助老,特與弘道老人福利基會共同合辦第一屆「光田高齡者模擬體驗營」,活動一開辦就吸引許多員工報名參加。第一屆「光田高齡者模擬體驗營」成員包括院內醫師、護理師、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現代人不管工作或休閒,都時常上網或看書,小心長時間緊盯電腦或書本,容易感到眼睛疲勞、乾澀、畏光,冷氣又加速淚液蒸發,使眼睛更乾澀,出現流淚、異物感、灼熱感,甚至紅腫、充血等症狀;若眼睛乾澀置之不理,恐怕會惡化成角結膜病變,影響視力,營養師黃瑞培建議,不妨透過均衡飲食,多攝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1名30多歲的男性,某天搬東西時,右手拇指突然劇烈疼痛,且無法彎曲,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患者的肌腱竟已斷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林宗志指出,患者因長期習慣使用拇指按壓紙箱,當承受拉力超出負荷時,才導致出現肌腱斷裂的現象。患者在右手拇指受傷後,曾透過民俗療法治療,卻遲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