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B肝病毒滯留突變 恐低估致癌風險

B肝病毒滯留突變 恐低估致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慢性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的觀念要改變了。最新的研究證實突變的B型肝炎病毒可以躲避免疫細胞,也較少釋放至血液中,讓抽血檢驗的病毒濃度及肝指數偏低,不過病毒其實大量堆積在肝細胞造成肝癌。

慢性肝炎抽血 低估病毒存在

最新發表在《Hepatology》(肝臟學)由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所做的研究卻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躲避B細胞與T細胞免疫辨識,病毒也無法有效釋放至血液中反而堆積在肝細胞內質網,引發內質網壓力,鈣離子內流異常,影響粒線體功能,肝細胞凋亡後最終演變成肝癌三部曲。

這項研究提醒,感染B肝病毒突變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有病毒低估的情況。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同時也是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表示,「這項研究修正健康帶原的觀念,部分以往被認為健康帶原的人,仍有發生生肝癌的風險。」他說,過去認為病毒不會破壞肝細胞,而是免疫系統為了殺死病毒才導致肝臟發炎,其實B肝病毒是寄生在肝臟中慢慢破壞肝臟,不太可能完全相安無事。

擴大肝炎治療準則 降低肝癌發生率

現行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標準,肝功能ALT大於每升80單位(>80 U/L)、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2000 IU/ml)。依據這項研究,將有部分病患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非抗病毒藥物治療對象,恐怕存有很大的治療灰色地帶。

吳肇卿表示,亞太地區約有64%慢性B肝炎導致肝癌的病患在現行治療準則之外,這個數字比根據歐美三到四成來得多,可能是標準相對嚴格所致。國際醫學專家的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進一步降低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發展肝癌危險量表 盡早接受藥物治療

據此,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也就是年齡大於50歲、男性、家族有肝癌病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

這個簡易不需高貴儀器的量表,可以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約有三成在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延伸閱讀】

罹B肝20年無症狀 疲倦、臉蠟黃就醫已肝硬化

主動篩檢病毒性肝炎 翻轉肝癌治療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2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性愛的消耗能量真的能夠代替健身嗎; 知名的泌尿科醫師任黎明指出,性愛有一定的健身功效,但與健身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曾有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指出,男性在性愛過程中比女人消耗了更多的熱量,又以傳教士體位的重複運動消耗最多,但雖性愛消耗的能量優於步行,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0歲許先生兩年前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而至骨科就診,經檢查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腫瘤,起初以為是骨癌,切片報告顯示為腎臟轉移,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因一線標靶藥物療效有限,合併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腫瘤幾乎消失,再配合手術切除薦骨腫瘤,目前病情控制良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造成子宮肌瘤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活飲食,主要因子宮肌瘤的形成與雌激素在身體的波動有關係,若喜愛吃油炸、高脂肪等食物,甚至吃錯中藥補品,都可能埋下子宮肌瘤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指出,中醫在治療上,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改變患者飲食習慣,唯有避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氣象局預測連續多日低溫,營養師提醒,天冷想喝熱飲祛寒,喝對成分也很關鍵;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 善用蛋白質、薑素、黃酮類 提升「攝食產熱效應」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想靠食物讓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