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舒壓★常感羞怯?4指標幫你了解自己 | 健康達人網

常感羞怯?4指標幫你了解自己 健康達人網

如果你天生沉靜內向,那你大概很熟悉舉手發言、上台報告時的緊張感,以及被當眾點名回答問題時那種腦袋卡住的感覺。或許有些人能了解你只是比較羞怯,但有些人會認為你腦筋不靈光──但只有你知道真正的原因:我只是比較害羞一點而已,有什麼不可以?

在一項調查中,美國有40%的成年人有頻繁的羞怯經驗,來看看你是否也體會過幾種只有害羞的人才懂的感受:

1.不喜歡氣氛活絡的社交場合

如果你很害羞,你絕對不想在一個充滿陌生人的社交場合中不斷向他人噓寒問暖。你甚至不太敢直視別人的眼睛,並莫名地感到口乾舌燥,就怕別人給予你負面評價。

2.不喜歡被注意到

害羞的人多半比較喜歡安靜的環境,當有人注意到他,並嘗試跟他互動時,他可能會表現出些許木訥,例如身體、表情僵硬,或者過度地點頭與微笑。

常感羞怯?4指標幫你了解自己 健康達人網(圖片來源:Pierre Guinoiseau via flickr cc

3.被要求講話大聲一些、活潑外向一些

面對公開場合,每個人多少都有「怯場」的經驗,但對害羞者來說,發表公眾演說簡直是最可怕的惡夢。他們會結巴、聲音沙啞低沉、渾身冒冷汗,當好不容易講完下台時,內心會開始忖度自己方才的缺失,甚至感到沮喪,有一種好像人在心不在的不真實感。

4.被形容「害羞靦腆」

加州柏克萊「羞怯機構」(The Shyness Institute)理事長Lynne Henderson說,外向、勇於發表意見被社會視為傑出表現,因此「你為什麼那麼內向」等類的質疑常常嚴重困擾著害羞的人,甚至被周圍的人貼上標籤。然而這種要求並不能真正鼓勵內向的人,反而讓他們感覺更加被否定。

常感羞怯?4指標幫你了解自己 健康達人網(圖片來源:Jody McNary via flickr cc

Henderson接受哈芬頓郵報訪問時表示,恐懼感是必然,但也唯有與他人互動的場合,才能讓害羞者直接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Henderson建議,「內向者可以告訴自己今天(如一次聯誼活動中)一定要認識新的朋友,哪怕只有一個都好,如果你發覺自己又開始退縮,試著專注在目標上;就像運動員,他們比賽一定會緊張,但是他們學習專注於運動本身。」

不過,羞怯並不全然是件壞事,相反地,害羞的人可能是個好的助人者、聆聽者與思想家,他們有更高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批判能力,對軟弱的人也較能感同身受。

印第安納大學羞怯研究中心(Indiana University Southeast’s Shyness Research Institute)理事長Bernardo Carducci曾是個害羞無比的青少年,他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寫道:「羞怯其實有不少好處,我們不應只是克服它,而該擁抱它。」

Carducci稱自己是一個「成功的內向者」(The successfully shy),「害羞不是一件錯事,我甚至逐漸認為,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害羞的人。」關於羞怯帶來什麼好處,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你有害羞特質?5項不為人知的優勢」。

(首圖來源:woodleywonderworks via flickr cc

 

資料來源

害羞的症狀: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

9 Things Only Shy People Understand

【本文出自健康達人網;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健康達人網;歡迎加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orldno1。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內在動機,幸福的活水源頭 文/張仁和 口述整理/徐嘉君 攝影/李昌元 真實的快樂,來自於「意義感的追尋」,當你的內在狀態是滿足的時候,也就能擺脫外在誘因的控制,感受到穩定而長久的幸福。 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在一開始還是哲學階段的討論時,就分成兩支:一支叫Hedonism,也就是享樂主義,所談的是人性中...

閱讀詳情 »

◆放下是覺醒的第一步放下並不等於悲觀,放下使你有一個更純淨的心和專注力,讓你不至於對自我看的那 麼重。接受事情的所有結果,也是放下的一個途徑。我經濟窘困,沒有工作,但是難道我就只接受結果而不作任何努力?絕對不是。放下不等於撒手不理,而是面對 現實,接受已成的定局,然後才能放下。這就是覺醒的第一步。放...

閱讀詳情 »

在夢中,我告訴自己我正在作夢,因為這個夢境已經出現過無數次了。我對於夢境的過程了如指掌,所以告訴自己從夢中醒來。我開始專心覺知在夢中的所見所聞、 在夢中與人對話時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能夠見到顏色?是否有嗅覺和感覺疼痛等等。為什麼在夢中被某物追趕時我會感到累,而且很難逃跑?我察覺到當我在夢中 時,那個實...

閱讀詳情 »

讓愛找到你,讓喜豐盛你! 只要見解正確了,內心就會充滿愛與喜。 當習慣改變了,頭腦就不再喋喋不休。 「你是否非常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你是否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你到底是誰?為什麼你會活在這個世上?問了這一連串問題的人到底是誰?為什麼需要知道這些 問題的答案?我們的存在是否意味著某些任務正等待我們去執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