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翻攝自youtube)

11月25日是“世界反鵝肝日”,臉書粉絲團《食物知情權》再度宣導拒吃鵝肝的理由,表示鵝肝(肥肝)的生產過程病態至極。這些鵝鴨從出生到死亡,它們的腳蹼從來沒踩過一次水!8周大開始,每天數次被金屬管直接插進喉嚨內強迫灌食,將重達2公斤的穀物、玉米及脂肪硬生生打入它們的胃裡,讓鵝鴨“餐餐都是噩夢” ,直到肝臟比正常的腫脹10倍而死。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11月25日是“世界反鵝肝日”,這些鵝鴨每日被迫以金屬管灌食,痛不欲生。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鵝鴨每天數次被金屬管強迫灌食,造成喉嚨受傷和身心極大負擔。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根據《食物知情權》在網站中寫道,鵝鴨在只有8周大時,工人們一天數次用“金屬餵食管”,把重達兩公斤的穀物、玉米和脂肪,硬打入鴨和鵝的胃裡。金屬餵食管經常刺穿它們的喉嚨,有許多因此流血致死。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除此之外,因強迫過度餵食造成身體臃腫、心血管負擔重;體重過高而壓迫腿部,形成骨病,經常動彈不得。仔細看被強迫餵食的鵝鴨屍體,可以發現嚴重的內出血、黴菌及細菌感染,還有由肝衰竭引起的“肝性腦病”。這樣的慘況,你敢吃嗎?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這些鵝鴨的屍體嚴重的內出血、黴菌及細菌感染,你還敢吃嗎?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他們提到,在野外生活的鵝鴨,平時喜歡在河邊搜尋糧草、游泳、養育後代;但是在肥鵝肝養殖場上,這些動物被剝奪了生命中的一切,“從出生到死亡,連腳蹼都沒沾過一滴水。”德國作家Jean Paul也說:“人類舌尖的一分鐘享受,要以動物多少小時的熬煎為代價?”

鵝鴨本來應該在河邊游泳、養育小鵝鴨。但是作為鵝肝養殖場的它們,被剝奪一切生命權利,一輩子從來沒踩過水!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何況“肥鵝肝”對人體只是有害無益。肥鵝肝除了含高脂肪、高膽固醇,過量食用將導致人體發生脂肪肝、高脂血症,甚至心髒病、腦中風等。醫學博士Michae Grege還警告,這些鵝鴨長時間處於緊張壓力下,容易大量堆積對人體有害的蛋白質,類澱粉纖維(Amyloidfbrils)就是其中之一,它可能傷害人類的大腦細胞,引起腦部病變。而且鵝鴨在灌食過程中常常受傷,需要使用藥物,導致肝臟有藥物殘留,沈積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肥鵝肝”比正常的腫脹10倍,還累積許多有害物質,吃下去對人體有害無益。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食物知情權》也提到,其實全球已經有許多國家展開“抵制鵝肝”行動,並且將每年11月25日訂為“世界反鵝肝日”。例如美國加州在“禁吃魚翅”之後,已經禁止販賣和製造鵝肝製品。另外還有奧地利、捷克、丹麥、芬蘭、德國、意大利、盧森堡、挪威、波蘭、荷蘭、以色列、南非、瑞典、瑞士和英國,都有法律明文禁止對動物強迫灌食。

腳蹼一生沒踩過水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英國還曾有組織發起萬人聯署請願,讓知名電子商務平台亞馬遜(Amazon)停售100種鵝肝產品。在日本也曾經有抵制鵝肝的實際行動,當地便利超商Family Mart原本販售鵝肝便當,沒想到被當地消費者狠批為“殘酷的食物”,趕緊中止販賣。

每天用金屬管強灌進食,直到肝臟腫脹10倍死亡...看完以後再也不敢吃了...

《食物知情權》也建議,下一次若我們去餐廳看見鵝肝,可以禮貌地向經理反映意見。因為正如馬丁·路德曾說:“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囂張,而是好人過度沉默。”鵝肝並非“食品”,不要被奢飾品的包裝蒙蔽了。“沒有我們的支持和默許,殘酷的鵝肝是不會流行。”

via-今日頭條

相關推薦

吃太好、吃太補,讓痛風一再發作嗎?其實擺脫痛風是有方法的!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張又升醫師提醒,若出現痛風問題時應積極就診諮詢醫師的用藥建議,若未善加控制恐衍生洗腎、心血關疾病與死亡風險,患者宜多加留意!此外,飲食控制也是關鍵之一,少吃帶殼海鮮、肉類、啤酒與甜食,才能避免痛風一再復發。  痛風是尿酸鹽晶...

閱讀詳情 »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普遍可以觀察到的現象,黃疸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而表現在外的現象,而膽紅素是血紅素代謝過程的產物,依照每個嬰兒的代謝能力和相關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不應該有黃疸,出生後第2至3天逐漸上升,在第5天左右到達最高值,第2個星期開始下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閱讀詳情 »

1名55歲的盧姓婦人到院自訴,臀部到髖關節疼痛超過半年,曾經求診多家骨科診所及醫院,但都診斷為腰椎長骨刺,復健了2個多月也沒有改善,只好繼續求醫。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黃伯仁說明,婦人疼痛範圍從臀部後面、腹股溝前面到大腿外側,且10年前曾因車禍發生壓迫性骨折,做過胸椎骨...

閱讀詳情 »

1名男子到復健科門診,自述因清明節掃墓,整個下午都在除草,隔天覺得中指下的手掌有點痛,第3天情況更嚴重,抓握東西或手指彎曲伸直時還會發出喀拉的聲音,因此擔心是不是中風。經診斷,上述的症狀其實是「板機指」,正式醫學名稱為「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厲家珍解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