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芬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導致周邊神經病變原因,包括外傷、退化性疾病、反覆性使用、先天體質或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患者會出現肌肉無力、麻痺或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且多好發於肩膀、上肢、手腕或是下背部等部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患者除了感到疼痛,也會感覺運動功能下降,或肩...

閱讀詳情 »

行動不便的阿公阿嬤想陪孫子至戶外玩耍,或是跟老友一起爬山,但卻走不久,一下子就腰痠背痛、肩頸痠痛,許多老人家都有類似困擾,因此,止痛的乳膏、噴劑或痠痛貼布成為藥局的暢銷成藥,但專家提醒,民眾用藥前要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以免花錢傷身。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市售的外用緩解痠痛藥品琳琅滿目,光是劑型就有乳...

閱讀詳情 »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頂上無毛是一種難以說出口的苦。1名32歲的年輕上班族,原本就有遺傳雄性禿的體質,髮量稀少,前陣子又因在公司接任主管職,背負著龐大的業績壓力,常常熬夜加班,導致掉髮變嚴重。每逢連假返鄉與親朋好友相聚就容易成為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讓他感到不自在、心生自卑。所幸,求助專業醫師接受無痛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原來人一生都在不斷製造新的腦細胞!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研究發現,人類腦細胞隨著年齡增長,仍會製造新的神經元細胞,而且阿茲海默症患者發病前,新生神經元細胞的數量就急遽減少。研究領導人、馬德里大學神經學家Llorens -Martin指出,這有助於研發阿茲海默早期診斷與療法...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陝紅宇 從去年夏天開始,藥品公司已經召回數百種血壓和心臟藥物藥物,經過測試顯示藥物中含有少量潛在的致癌雜質。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週五對多種通用血管緊張素或ARB藥物的召回方案進行了評論,稱這些雜質可能是在藥物製造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或材料再利用的結果,比如溶劑。 ...

閱讀詳情 »

小時候胖,長大可能還是胖,甚至提高罹癌風險。國外研究發現,青少年肥胖,未來恐將增加4倍胰臟癌風險。根據《全球醫藥新知》關於「青春期的體重可能會影響成年的胰腺癌風險」的報導指出,體重過重、肥胖,甚至比正常體重還重一點,都會增加胰臟癌風險,該研究已於日前發表於美國癌症協會期刊《癌症》。 據統計,胰臟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中70歲洪伯伯曾因接受腦室腹腔引流管手術,造成顱內低壓,以致輕微撞擊便易導致顱內出血;另63歲賴先生則因劇烈頭痛,合併耳鳴與頸部僵硬就診,發現為自發性腦脊髓液滲漏,兩人均確診為「顱內低壓症候群」,所幸經過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後,症狀皆立即獲得改善,不再為顱內低壓所苦。癲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護理師退休的李小姐暈眩長達3年,四處找醫師都沒有緩解。輾轉找到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診斷為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施行歐美研究多年的新治療方法,李小姐終於緩解能正常生活。暈眩長達3年 檢查結果都正常曾擔任護理主管的李小姐具備相當醫療知識,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中54歲吳女士因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導致髖部疼痛,近來更因長短腳越來越明顯,疼痛益形加劇。尤其她生性愛美,不想拿拐杖出門,無形中增加跌倒風險,不得不赴醫求救。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 增加跌倒風險該案例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副院長黃揆洲表示,吳女士幼年就有先天性髖臼發育...

閱讀詳情 »

1名39歲男子,身型肥胖且體重破百,長期因夜間打鼾而導致睡不好,白天精神很差,甚至連開車都會累到睡著,在另一半的要求下,至醫院接受檢測,確診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小時呼吸中止至少達30多次,但男子認為自己打呼10幾年了並不礙事,不遵從醫囑接受治療,未料3個月內竟然發生中風。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

閱讀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