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張伸吉醫師】腹膜腫瘤治療新利器~腹腔高壓氣霧化學療法(PIPAC)

【張伸吉醫師】腹膜腫瘤治療新利器~腹腔高壓氣霧化學療法(PIPAC)

當惡性腫瘤(腹膜癌)在腹腔內轉移擴散時,目前臨床上可用於腹膜癌的治療方法有限,大多是標準的全身性化學治療或再加上標靶治療,且預後往往令人沮喪,存活期的中位數大約在6至9個月左右。全身性化學治療在部分患者僅具有適度的緩解率,可能達到中度改善,但也伴隨著令人苦惱的副作用。另一種新式且積極的治療----『腫瘤減積手術結合腹腔溫熱化療(CRS+HIPEC)』在小部分符合治療規範的患者中可能非常有效,另一方面這種療法也可能導致相當程度的併發症,因此對於高齡或高腹腔腫瘤瀰漫指數(High PCI score)的患者可能不適合此治療方式。

 

2011 年 11 月,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 (PIPAC) 被引入作為腹膜惡性腫瘤的最新療法。其可行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的報告引起全球腫瘤外科醫師注意及讚嘆,認為 PIPAC是一種新型安全、有效、微創的腹腔內給藥技術,藥物可以更均勻更深層的進入腹膜組織內殺死腫瘤細胞。

 

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 (PIPAC) 治療步驟程序說明:

病人在全身麻醉下,使用腹腔鏡透過微創手術方式,將化學藥劑經過「高壓注射器」及「Capnopen霧化器」,利用高壓、氣霧方式增加化療分子滲透進入腹膜組織,並均勻地分散在腹腔內,藉以毒殺癌細胞、控制癌症惡化以提升病患生活品質 (如下圖) 。 PIPAC療程約30分鐘,手術結束後抽取腹腔剩餘氣體,關閉皮膚切口,治療完成喚醒病人。整個過程大約持續90分鐘,住院時間通常為1~3天。

【張伸吉醫師】腹膜腫瘤治療新利器~腹腔高壓氣霧化學療法(PIPAC)

 

PIPAC優點:

PIPAC治療前不需要進行腫瘤手術切除,67%患者就可以達到腫瘤減量縮小的效果。而且化療藥物僅局部作用在腹腔內,未進入全身性的循環系統(血管),所引起的化療副作用相對小,對提升病患生活品質也有所助益。其手術風險低,術後恢復快。

 

建議療程:

建議療程約為持續性3次PIPAC,每次間隔約6至8週,期間須進行靜脈化療注射。治療流程請參見下圖。

【張伸吉醫師】腹膜腫瘤治療新利器~腹腔高壓氣霧化學療法(PIPAC)

PIPAC適應症:

根據文獻報告(the Lancet)適合施行『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的病患條件如下(Colorectal Ca.(結腸直腸癌)、Gastric Ca. (胃癌)、Ovarian Ca.(卵巢上皮細胞癌)、Appendiceal Ca.(闌尾癌)、Peritoneal Mesothelioma(腹膜間皮瘤):

1.同步或複發性腹膜轉移且無法切除疾病,或患者不適合進行廣泛腫瘤減積手術或腹腔熱化學治療(HIPEC)者並接受第二或第三線全身化療。

2.難治性腹水。

3.作為全身性化療之輔助治療。

4.惡性度較高之癌細胞組織。

 

施行醫師條件:

須接受過PIPAC完整訓練,並取得ISSPP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udy of Pleura and Peritoneum)學會所頒發的PIPAC訓練證明。

 

腫瘤治療反應率Response rate:

卵巢癌:62~88%、胃癌:50~91%、大腸直腸癌:71~86%、腹膜間皮瘤:67~75%。

 

潛在性手術併發症發生率:

術中併發症0〜11%、術後併發症0〜6%

併發症(不良)事件發生率分類(CTCAE等級> 2):

腸梗阻:0〜5%、出血:0〜4%、腹痛:0〜4

 

死亡率:

在前瞻性研究中無死亡事件發生。而在回朔性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1~3%的病人因爲病情過於嚴重或其他併發症而死亡,但未發生執行治療死亡事件

 

結論

腹膜惡性腫瘤一定要控制好,才能避免患者遭遇腸道阻塞的悲劇。PIPAC提供微創有效的方式去阻止腫瘤在腹腔的生長,避免手術切除,保留患者最完整的體力與免疫力,大幅減少惡性腹水的產生,進而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持續飆升,新北市今(21)日甚至單日就爆1000例,疫情最重,新北市衛生局已經喊出後天起恐沒疫苗打,國內疫苗難道又要空了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傍晚打包票,強調已有三批莫德納疫苗在路上,到五月「至少會來250萬劑」,以兒童、青少年跟成人第四劑都只打...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資料來源/許育禎營養師大家都知道吃黑巧克力有益健康,但是到底是幕後功成是什麼成分?邀請許育禎營養師來為大家解答!製作巧克力的主要原料為可可,含有許多多酚類化合物,比綠茶、紅茶和紅酒具有更好的抗氧化力。主要的黃酮類有三種:原花青素(約58%)、兒茶素和黃烷-...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記者林建鋒/台中報導 38歲賴姓男子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也不喝酒,但數月前下腹部出現悶悶不舒服的情況,原本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導致消化不良,沒想到最近突然解血便,驚覺不對勁趕緊就醫,檢查後竟確診是大腸癌第四期合併多處轉移,當下有如晴天霹靂,醫師苦口婆心呼籲,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有症狀務必盡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剛預告染疫人口達到20%「5個中1個」不是不可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1)日下午在防疫記者會上進一步把話說得更清楚,陳時中表示,疫情要與病毒共存,大部分國家都是走到所謂的「時勢所逼」,一旦國內染疫人口來到15%、20%時,就是實質的與病毒共存,到處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