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張伸吉醫師】腹膜腫瘤治療新利器~腹腔高壓氣霧化學療法(PIPAC)

【張伸吉醫師】腹膜腫瘤治療新利器~腹腔高壓氣霧化學療法(PIPAC)

當惡性腫瘤(腹膜癌)在腹腔內轉移擴散時,目前臨床上可用於腹膜癌的治療方法有限,大多是標準的全身性化學治療或再加上標靶治療,且預後往往令人沮喪,存活期的中位數大約在6至9個月左右。全身性化學治療在部分患者僅具有適度的緩解率,可能達到中度改善,但也伴隨著令人苦惱的副作用。另一種新式且積極的治療----『腫瘤減積手術結合腹腔溫熱化療(CRS+HIPEC)』在小部分符合治療規範的患者中可能非常有效,另一方面這種療法也可能導致相當程度的併發症,因此對於高齡或高腹腔腫瘤瀰漫指數(High PCI score)的患者可能不適合此治療方式。

 

2011 年 11 月,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 (PIPAC) 被引入作為腹膜惡性腫瘤的最新療法。其可行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的報告引起全球腫瘤外科醫師注意及讚嘆,認為 PIPAC是一種新型安全、有效、微創的腹腔內給藥技術,藥物可以更均勻更深層的進入腹膜組織內殺死腫瘤細胞。

 

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 (PIPAC) 治療步驟程序說明:

病人在全身麻醉下,使用腹腔鏡透過微創手術方式,將化學藥劑經過「高壓注射器」及「Capnopen霧化器」,利用高壓、氣霧方式增加化療分子滲透進入腹膜組織,並均勻地分散在腹腔內,藉以毒殺癌細胞、控制癌症惡化以提升病患生活品質 (如下圖) 。 PIPAC療程約30分鐘,手術結束後抽取腹腔剩餘氣體,關閉皮膚切口,治療完成喚醒病人。整個過程大約持續90分鐘,住院時間通常為1~3天。

【張伸吉醫師】腹膜腫瘤治療新利器~腹腔高壓氣霧化學療法(PIPAC)

 

PIPAC優點:

PIPAC治療前不需要進行腫瘤手術切除,67%患者就可以達到腫瘤減量縮小的效果。而且化療藥物僅局部作用在腹腔內,未進入全身性的循環系統(血管),所引起的化療副作用相對小,對提升病患生活品質也有所助益。其手術風險低,術後恢復快。

 

建議療程:

建議療程約為持續性3次PIPAC,每次間隔約6至8週,期間須進行靜脈化療注射。治療流程請參見下圖。

【張伸吉醫師】腹膜腫瘤治療新利器~腹腔高壓氣霧化學療法(PIPAC)

PIPAC適應症:

根據文獻報告(the Lancet)適合施行『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的病患條件如下(Colorectal Ca.(結腸直腸癌)、Gastric Ca. (胃癌)、Ovarian Ca.(卵巢上皮細胞癌)、Appendiceal Ca.(闌尾癌)、Peritoneal Mesothelioma(腹膜間皮瘤):

1.同步或複發性腹膜轉移且無法切除疾病,或患者不適合進行廣泛腫瘤減積手術或腹腔熱化學治療(HIPEC)者並接受第二或第三線全身化療。

2.難治性腹水。

3.作為全身性化療之輔助治療。

4.惡性度較高之癌細胞組織。

 

施行醫師條件:

須接受過PIPAC完整訓練,並取得ISSPP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udy of Pleura and Peritoneum)學會所頒發的PIPAC訓練證明。

 

腫瘤治療反應率Response rate:

卵巢癌:62~88%、胃癌:50~91%、大腸直腸癌:71~86%、腹膜間皮瘤:67~75%。

 

潛在性手術併發症發生率:

術中併發症0〜11%、術後併發症0〜6%

併發症(不良)事件發生率分類(CTCAE等級> 2):

腸梗阻:0〜5%、出血:0〜4%、腹痛:0〜4

 

死亡率:

在前瞻性研究中無死亡事件發生。而在回朔性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1~3%的病人因爲病情過於嚴重或其他併發症而死亡,但未發生執行治療死亡事件

 

結論

腹膜惡性腫瘤一定要控制好,才能避免患者遭遇腸道阻塞的悲劇。PIPAC提供微創有效的方式去阻止腫瘤在腹腔的生長,避免手術切除,保留患者最完整的體力與免疫力,大幅減少惡性腹水的產生,進而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

相關推薦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整理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 許多人習慣在醫療院所看診後會詢問醫師是否有開立胃藥?但是,真的有需要嗎?主管機關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說到:其實大部分藥品只要正確服用,並不會對胃產生負擔! 許多胃藥為非處方藥,應諮詢藥師謹慎服用,否則反而對身體造成傷害 通常...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打針會暈針嗎?你知道暈針是什麼嗎?近期逢校園大規模開打流感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之際,以及先前的Covid-19新冠疫苗,在打完疫苗都會被醫護人員要求需坐下15分鐘,確認沒有問題後才能離開,這樣的做法除了預防急性藥物過敏之外,還因考量有些人會出現暈針現象...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新竹一名陳姓婦人去年接受人工受孕成功懷上三胞胎,在懷孕33週因三胞胎及胎位不正的情形,經新竹馬偕醫院醫師評估後進行剖腹生產,順利產下兩女一男,體重分別為1930、1750及1588公克,出生後皆立即送至新生兒加護病房和新生兒中重度病房,經醫護團隊的全力治療和用心照護下,三胞...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一名58歲的男性患者,約20天都沒有解大便,直到腹脹受不了,求診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經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巨成初步以肛門指檢,發現有如石頭般的重物壓在骨盆腔,擔心可能是腫瘤造成阻塞,立即做電腦斷層,發現病人有異於常人約80公分的乙狀結腸,塞了約5公斤重的宿便,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