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孩童便秘事出必有因 這3個好發時期爸媽應特別留意

孩童便秘事出必有因 這3個好發時期爸媽應特別留意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根據統計,全球孩童3%至10%有便秘問題,症狀包括排便疼痛、滲便、腹痛腹脹或食欲不振,門診中大部分的兒科病人為功能性便秘,只有不到10%的排便障礙是因腸道神經與蠕動功能異常。


1名1歲孩童,因先前排便時表情痛苦,且很用力的樣子,排出來的形狀1顆1顆的像羊大便一樣,擦屁股時甚至甚至還有血,讓家長十分擔心,加上近日將近1周無排便,至醫院就醫檢查。收治該案例的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許瑋芸在詢問病史、肛門指診,輔以影像檢查後,確診為兒童排便障礙和便秘,經開立浣腸與口服藥物,並於門診衛教飲食及生活習慣後半年,排便障礙和便秘症狀已改善,且不需再使用軟便藥物。


大多數的兒科病人因心理或外在因素忍住便意,如:排便不適、不想在學校上廁所等,在憋住排便後,腸道黏膜會持續吸收糞便中的水分,使得糞便變得乾硬,於是更難排出,在長期惡性循環下,滯塞的糞便使得直腸被撐大,讓直腸神經變得遲鈍,有些兒科病人可能出現排便時腸道收縮力道不足的現象。便秘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其中特別好發於3個時期:


1.在4到6個月大添加副食品時:此時期奶量逐漸被副食品取代,但副食品所含水分和纖維質仍不足,因而導致排便困難。


2.戒尿布時期:如廁訓練可能讓孩童不敢排便,造成糞便滯留。


3.開始上學後:上學前匆匆忙忙,進學校後因為時間壓力或排斥公共廁所而憋住不排便,導致便秘。


值得一提的是,便秘若在發生3個月內就及早介入、積極處理,日後治療成功的機率較高,約8成左右的兒科病人在治療6個月後,能夠症狀緩解而不再需要持續的使用軟便藥物。


許瑋芸醫師表示,排便障礙與便秘是兒童最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之一,多數為飲食及排便習慣不良所致,若已診斷便秘,建議盡早介入處置,重建良好的生活作息,必要時輔以軟便藥物,以提高日後便秘治療的成功率。


更多NOW健康報導
▸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下場可能導致內耳積水耳鳴嗡嗡響
▸提升大腸鏡偵測率清腸要徹底 檢查前3天應採低渣飲食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難擺脫 中醫調養攻略由內而外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一位100歲劉姓阿嬤,因不慎在家中跌倒,導致左側肱骨近端骨折,住家附近的醫院因阿嬤年紀太大,有高風險,故不建議手術,然而,百歲人瑞卻因骨折疼痛,生活頗受影響,造成情緒低落,睡眠品質不佳,食慾減少等,原本可以自己吃飯如廁,也因營養不夠而身體越來越虛弱。 收治病例的臺中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住家附近有廟宇空污加倍!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香火鼎盛的台北市龍山寺內,其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為每立方公尺1360微克,高出台北市平均值近50倍。醫師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將PM2.5列為第一級致癌物,更會導致心臟病、心肌梗塞、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台大醫院研究團隊,上個...

閱讀詳情 »

演藝圈越來越難混,越來壓力越大,但是不管怎麼大,怎麼累,還有一批批的青少年擠破腦袋的往裡闖,這裡面的水說真心話,不是一般的深,一般水性不好的,影人勸你別太直執了,可以改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僅僅看到娛樂明星的光鮮是不夠的,要是你知道他們背後的故事也許會改變一下你對演藝圈或是對明星們的一些看法,你們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