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常搬重物、便秘當心「疝氣」上身! 醫警告:出現劇痛恐致命

常搬重物 便秘當心「疝氣」上身! 醫警告:出現劇痛恐致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體重高達130公斤的許男,因雙側陰囊腫漲、疼痛、嚴重影響行動而求診,醫師透過超音波診療後,發現許男雙側陰囊中充滿了疊繞的腸子,確診為雙側腹股溝疝氣;經手術治療後,許男已完全改善陰囊腫脹及行走困難的窘境,順利出院返家。

疝氣又稱「脫腸」 鼠蹊部腹股溝疝氣最常見

博愛醫院泌尿科洪巨軒醫師表示,疝氣就是俗稱的「脫腸」,是當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常發生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部位。依照發生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臍疝氣等;其中又以鼠蹊部的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約佔所有疝氣中的九成。

這些行為恐致腹內壓過高 嚴重有致命風險

而腹股溝疝氣的發生與長期腹內壓過高有關,常見因素包括:常搬重物、長期便秘、因攝護腺肥大排尿不順、抽菸導致長期咳嗽者或是因體重過重、腹壁肌肉較弱等。

洪巨軒醫師說明,疝氣的症狀通常在站立或肚子用力時最為明顯,患部會鼓起一個軟的腫塊,躺下或放鬆時,軟組織便又自行退回位置,通常不會有疼痛感;但若腫塊處伴隨有劇烈疼痛感產生時,有可能是因過多的腸子卡在疝氣的缺口,使腸子腫脹或壞死,造成嵌頓性疝氣,這時就必須馬上手術治療,避免引發敗血症或致命風險。

疝氣痊癒 全靠手術修補

手術是目前疝氣的唯一治療方式,透過手術使用人工網膜來修補疝氣缺口。傳統式外切手術,單邊會有約5公分傷口;而新式微創腹腔鏡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 (TEP) ,則有傷口小(三個不到1公分的傷口)、出血少,保留較多鼠蹊部筋膜與肌肉,恢復較快,術後約4小時即可下床活動等優點。

洪巨軒醫師強調,要使疝氣痊癒,只能靠手術修補,而透過人工網膜修補缺口,已可大幅降低疝氣復發率,術後隔天即可出院。

【延伸閱讀】

鼠蹊部常痛到無法動? 醫:小心是「疝氣」惹禍

世界乾癬日:兼顧皮表乾癬與併發症 落實全方位健康管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72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女童出現感冒發燒 竟染上流腦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死亡病例,北部一名1歲女童,本月2日因出現感冒及發燒等症狀就醫治療,但服藥後症狀仍未改善,11日再次出現輕微發燒,隔天再次就醫,但因未好轉緊急送急診,最後仍因病情持續惡化,不幸死亡;疾管署表示,14...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公車、客運疲勞駕駛的案例層出不窮!臺南市106年10-12月就有4起公車事故發生,事故原因多為公車駕駛員身體不適,造成交通事故,而公車駕駛員於值勤期間,發生身體不適,所衍生車禍事件,除了對駕駛員個人及家庭造成傷害外,更可能造成乘客或他人生命財產的危害。為加強行車安全,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對安眠藥形成依賴! 三成患者天天服藥助眠 總是要吃安眠藥才有辦法入睡,你對安眠藥形成依賴了嗎?根據統計,台灣六百萬失眠人口中,有高達三成患者需要每天吃安眠藥助眠。身心診所院長楊大緯說,短期使用的話有可能會帶來暈眩、昏沉、步態不穩、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比較少見的,嘴巴乾、...

閱讀詳情 »

靜不下來的寶貝,到底是好動?還是過動?明(3/22)晚間9點中天綜合台36頻道《金牌大健諜》播出主題「寶貝說不出的健康事」,邀請到家有孩子的藝人侯昌明、岳庭及陳安儀,與主持人曾國城、情報員韋汝以及醫師團陳木榮、陳柏臣、王明鈺、鄭爵儀、高瑞敏、吳怡璇等醫師,一同討論過動與好動的區別,以及該怎麼預防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