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血管疾病病患趨年輕化 治已病不如治未病

心血管疾病病患趨年輕化 治已病不如治未病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汪芷安報導)國健署公佈的資料顯示,近五年來台灣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不但越來越年輕,並呈現「男升女降」,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2.8倍,尤其以40至49歲男性的增幅最大,對此,預防醫學專科醫師蔡清標指出,臨床上,20多歲年輕人的血管老化程度相當於80 歲老年人的案例近來屢見不鮮,為了預防與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建議民眾最晚一定要在40 歲開始進行每年定期檢查,隨時監測自己的健康狀,健檢項目更應視個人危險因子以及遺傳家族史來做增減。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3 年國人十大死因,儘管癌症仍居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連續蟬聯7 年(2007 ~ 2013)十大死因的第二名,蔡清標醫師表示表示,台灣每年逾萬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廣義來看,十大死因中第三名的腦血管疾病、第五名的糖尿病、第八名的高血壓及第十名的腎臟病,其實都包含在血管疾病的範圍,與心血管疾病常合併發生,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也都息息相關。
蔡清標說,這數字非常恐怖,也間接說明了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民眾健康,是不容輕忽的疾病,在預防醫學的角度來說,「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因此,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如何早期發現,甚至在一開始就防止動脈硬化更是重要課題,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是造成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來說,心電圖、抽血驗高、低密度膽固醇、高敏感度C 反應蛋白(hs-CRP)、運動心電圖,以及血管硬化檢測儀,都可初步篩檢心血管疾病,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提供的資訊指出,有不穩定型心絞痛、嚴重心律不整、主動脈狹窄等情況,應避免用運動心電圖來評估,可透過非侵入性檢查如高階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來發現心臟血管鈣化指數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可有效對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更好的預測;從而提供病患更全面、更有效益的早期治療,預防突發性心臟病或心肌梗塞而造成的致命危機。
超高速電腦斷層冠狀動脈造影在應用於檢查心血管疾病的優點還包括低輻射劑量,不需藥物嚴格控制心跳速率(特別是高心率患者),加速進行檢查,而且只需閉氣3 至4 秒即完成心臟掃描,可用來了解血管狹窄程度及作為冠狀動脈支架置放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術後評估。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407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解封在即,許多企業要求員工需持有篩檢證明或疫苗接種紀錄,才能重返職場,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已將快篩、PCR檢驗結果及疫苗接種等資料,整合在健康存摺「健保快易通」APP,變成「COVID-19通行證」,宛如國內版疫苗護照,現已正式上線。 李伯璋說,北農群聚感染爆發後,所...

閱讀詳情 »

新冠疫情其實也帶著禮物而來,全民一起接受公共衛生特訓,戴口罩、勤洗手、學消毒、注意體溫、善用隔板、保持社交距離……在防堵病原微生物上,大家都做了許多演練。目標敵人鎖定COVID-19,但在同時間,也阻斷了流感病毒、腸病毒、手足口病與其他透過飛沫、接觸散布的感染性疾病。這些...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今新增31例本土病例、6人死亡,其中1名年僅30多歲死者個案並非死於疾病,而是在病房輕生。疫調顯示,案例於6月22日被匡列為接觸者,住至集中檢疫所,確診後轉至醫院隔離,但情緒不穩,社工、心理諮商師密集輔導,但仍於7月8日於病房中自縊身亡。 ▲7月10日新冠新確診狀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延燒,父母跟小朋友宅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多,無法外出孩子悶的發慌,如何與孩子一起度過在家中的日子呢?根據研究顯示,親子共讀不僅可促進親子關係及穩定情緒,更有助於促進孩子腦部發育、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共讀零歲就開始 情緒滿足是重點孩子的大腦在3歲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