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海鮮你真的吃對了嗎 小心海鮮的錯誤吃法

海鮮你真的吃對了嗎 小心海鮮的錯誤吃法
  夏秋交替戶外活動特別多,同時也是海鮮漁貨出產豐富的時期,海鮮品種繁多、味道鮮甜,讓人忍不住多吃幾頓。但是,有關專家指出,海鮮雖然含有豐富的物質營養,但是不宜暴吃。而且吃海鮮也是有講究的,你真的會吃海鮮嗎?

  海鮮吃前怎麼處理

  海魚:吃前一定要洗淨,去淨鱗、鰓及內臟,無鱗魚可用刀颳去表皮上的污膩部分,因為這些部位往往是海魚中污染成分的聚集地。

  貝類:煮食前,應用清水將外殼刷洗乾淨,並浸養在清水中7~8小時,這樣,貝類體內的泥、沙及其他髒東西就會吐出來。

  蝦蟹:清洗並挑去蝦線等髒物,或用鹽漬法,即用鹽水浸泡數小時後晾曬,食前用清水浸泡清洗後烹製。

  鮮海蜇:新鮮的海蜇含水多,皮體較厚,還含有毒素,需用食鹽加明礬醃漬3次,使鮮海蜇脫水3次,才能讓毒素隨水排盡。或者清洗乾淨,用醋浸15分鐘,然後熱水焯(100℃沸水中焯數分鐘)。

  乾貨:海鮮產品在干制的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致癌物,食用蝦米、蝦皮、魚乾前最好用水煮15~20分鐘再撈出烹調食用,將湯倒掉不喝。

  海鮮最佳烹製法

  高溫加熱:細菌大都很怕加熱,螃蟹、貝類等有硬殻的,則必須加熱徹底,一般需煮、蒸才可食(加熱溫度至少100℃)。

  與姜、醋、蒜同食:海產品性味寒涼,姜性熱,與海產品同食可中和寒性,以防身體不適;而生蒜、食醋本身有着很好的殺菌作用。

  酥制:將魚做成酥魚後,魚骨、魚刺就變得酥軟可口,連骨帶肉一起吃,不僅味道鮮美,還可提供多種營養素,特別是魚骨中的鈣是其他食品所不能及的。

  

海鮮的錯誤吃法

 


  生吃:生鮮海產中往往含有細菌和毒素,生吃易造成食物中毒,而且海魚中含有較多的組氨酸,鮮食還極易導致過敏。

  熏烤:熏烤的溫度往往達不到海鮮殺菌的要求,而且只是將表面的細菌殺死,中心部分還可能存在蟲卵。

  涮食:為求材料鮮嫩,火鍋涮食時間極短,而半生不熟的海產品中,寄生的蟲卵不能被殺死,食用後被感染的機率高。

  醃漬:用糟鹵、醬油、燒酒等醃製或熗制海鮮,不具備殺滅海鮮中細菌的功能,即使醃製24小時後仍有部分蟲卵存活,這樣製法的海鮮幾乎等同於生吃,對健康不利。

  家常海鮮食譜

  韓式涼拌墨魚仔

  原料:墨魚仔500克,韓式辣醬4湯匙,辣椒粉2湯匙,醬油2湯匙,白糖2湯匙,醋1湯匙,熟芝麻2湯匙,蒜20克,姜20克,料酒1湯匙。

  做法:墨魚仔收拾乾淨備用;鍋裡倒入水燒開,放薑片、料酒和墨魚仔煮滾後,關火燜2分鐘;撈出墨魚仔,放入冰水中浸泡5分鐘;蒜、姜切碎,將韓 式辣醬、辣椒粉、醬油、白糖、醋、蒜、姜、熟芝麻放到一起,墨魚仔瀝乾水放入碗中,將調好的調料倒入碗中,攪拌均勻,放入冰箱冷藏1個小時後即可食用。

  家常油燜大蝦

  原料:大蝦500克,蔥薑末、鹽、白糖、料酒、醋、油適量。

  做法:將大蝦洗乾淨;炒鍋中倒入底油,放入蔥薑末爆香;將處理好的蝦倒入鍋中煎至發紅,期間用鏟子依次按壓蝦頭,使蝦油充分被擠出;然後倒入料酒,蓋鍋蓋燜30秒;打開鍋蓋後倒入鹽、白糖和幾滴醋翻炒一下;蓋鍋蓋用中小火燜3分鐘即可出鍋。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台灣醫療在國際享有盛名,除了西醫之外,中醫研究也行之有年,尤其台灣又有特有中藥材,相較他國來說更有發展優勢,固一向被視為重點研發項目。台灣特有中藥材內最知名的當非「牛樟芝」莫屬,但多數人都不知道,汽化金在2002年就已列入經濟部新藥發展計劃了,比牛樟芝的新藥計畫更早了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53歲的劉先生,某日突然昏厥、喪失意識,被家人緊急送醫,才發現腦部出現血塊堵塞血管,也就是中風!經醫師評估發現為基底動脈循環系統堵塞,中風量表分數不佳,且中風時間已近8小時,超過一般認知的黃金救治期。所幸經過兩次腦部取栓手術,將血栓取出後恢復良好,3個月後甚至已回到職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當摯愛的親人離開人世間;當心愛的人無故分手;當陪伴20年的寵物離世;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抽離時,我們的世界彷彿徹底崩解。根據《CNN》報導,美國精神病學家庫伯樂.羅斯(Kubler-Ross)在1969年提出了「悲傷五階段」,包含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且悲...

閱讀詳情 »

減醣飲食,是這幾年最熱門的飲食法之一,可以透過減少碳水化合物而達到體態控制、控制血糖的功效!然而,減醣者可能為了減少碳水化合物而避免雜糧和水果的攝取,在一些減醣社團中也常常看到網友分享的減醣餐盤已經接近於生酮,有些網友的餐盤更是看不到蔬菜的蹤影! 這樣的飲食方式,讓膳食纖維更加不足,影響消化道菌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