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悶壞掀起「偽出國」風 外出這些必備藥品帶了沒?

疫情悶壞掀起「偽出國」風 外出這些必備藥品帶了沒?

【NOW健康 陳盈臻/高雄報導】礙於各國疫情發展,暑假期間不能出國,導致澎湖、蘭嶼、小琉球等外島人滿為患,有些人則更是搭乘郵輪跳島「偽出國」。不過,義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昱彰指出,即使是「偽出國」仍須備妥隨身藥品,如腸胃藥、感冒藥、外傷藥膏、防疫用品全都不能少。


陳昱彰從門診觀察發現,外出旅遊時最常見的感染疾病就是腹瀉,別人開心戲水、逛夜市、吃美食,卻有人離不開旅館的馬桶,持續拉肚子,哪邊都去不了。到外地旅遊,最好避免生食或吃衛生差的路邊攤。再者,以飲用乾淨的瓶裝水為主,用餐之前,應該養成洗手的清潔防護習慣。


外出時建議準備腸胃藥品,除了治療便秘止瀉、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或胃痛等個人慣用藥,還應準備「電解質補充劑」,可以緊急補充水分、電解質,避免脫水。


此外,旅行期間如果頻繁進出室內與戶外,很容易就感冒頭痛,陳昱彰建議,出遊時,應隨身攜帶綜合感冒藥品,但部分感冒藥可能含有煉製安非他命原料「假麻黃素(Pseudoephedrine)」成分,或者兒童使用止咳水含「鴉片酊(Opium Tincture)」,不見得每個人都適用。民眾購買頭痛或感冒成藥時,應依個人需求向藥師詢問,選擇適合的藥品。


疫情期間,出遊時還必備口罩、酒精消毒液,並攜帶OK蹦等外傷護理用品,至於慢性病患者,則要注意自身藥物是否充足,才不會斷藥。陳昱彰表示,如果旅遊期間身體不適,服用自備藥品後還是感到不舒服,或遇到重感冒、急性病發等危急狀況,就要儘速就醫了。


食品藥物管理署則提醒,民眾出遊前請檢查藥品效期,做好詳細周全的行前準備,一旦身體不適,就依照外包裝指示用藥,多喝水、多休息。再者,為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密閉空間務必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養成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


更多NOW健康報導
▸酷夏衝擊爆汗體味重 日本人發現「中年臭」分4大類
▸堅果類當零食養生風潮正流行 但你吃的量對嗎?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改版上線 資訊更完整

相關推薦

本文原稿刊登於國民健康署營養及健康飲食專區(連結) 台灣因為在2004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大幅開放各種鹽類進口,所以看到賣場上玲琅滿目的食鹽,從喜馬拉雅山玫瑰鹽、各式天然海鹽,到許多料理專用的調味鹽,像是松露鹽等,但這些鹽看似時尚,許多民眾也以為進口的鹽就比較高級,但其實這背後都隱藏了一些營養的...

閱讀詳情 »

本文原稿刊登於國民健康署營養及健康飲食專文專區(連結) 懷孕時有可能發生妊娠糖尿病,網傳生酮飲食可以幫助預防血糖問題,因此許多網路社群建議孕婦也可以吃生酮飲食,這隱藏了許多健康危機,懷孕中的媽媽不得不小心! 生酮飲食是一種幾近斷絕碳水化合物,且大量攝取油脂的飲食方式,所以飲食變得非常不均衡,像是:...

閱讀詳情 »

本文原稿刊登於國民健康署營養及健康飲食專文專區(連結) 運動時除了消耗熱量以外,也會流失水分,而電解質亦隨著汗液流失,例如:鈉、鉀離子,尤其是較高強度的運動,通常排汗量較大,會流失較多電解質,因此若能適度攝取含電解質的液體,就可以迅速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達到減緩運動後疲勞,以及增加運動表現的效果。 ...

閱讀詳情 »

本文原稿刊登於國民健康署營養及健康飲食專文專區(連結) 海鮮給人的印象,總是含有高量的膽固醇,因此,民眾想要預防膽固醇過高的問題,總是以為不吃海鮮就對了,不過這並不是正確的知識,讓我們先來了解膽固醇是什麼吧! 膽固醇是人體一種必需的物質,能夠製造膽汁、賀爾蒙與維持細胞的機能,而我們在體檢報告上看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