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肺癌免疫療法 醫籲先做生物標記檢測

肺癌免疫療法 醫籲先做生物標記檢測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日前健保署核准首例免疫療法健保給付黑色素瘤,宣告國內抗癌正式邁入免疫療法的時代。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讓臨床醫師有更多更好的抗癌工具,但並非所有病人的療效皆好,不應有過多期待,以免延誤至其他治療。

蔡俊明指出,癌症治療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如何幫癌友擬定最佳治療策略,是醫師的一大挑戰。他說,對於任何治療的拿捏都應有把握,因此,需要有更多預測工具,作為研判效果的重要參考依據。

舉例來說,晚期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如果癌細胞的上皮細胞基因突變,可使用標靶藥物,反應率高達八成多,蔡俊明比喻,就像眼前有個鮮明的標靶,用藥命中靶心,就能獲得不錯療效。

相較之下,免疫療法作用機轉相對複雜。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希望能夠精準地作用於免疫檢查點上,目前透過PD-L1生物標誌的檢測,可以得知用藥後的有效率。

蔡俊明表示,儘管PD-L1預測能力能有加強的空間,且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少數PD-L1表現量低者在使用免疫療法之後仍有療效,但PD-L1表現量越高,確實治療效果就越好。


肺癌免疫療法 醫籲先做生物標記檢測

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賴瓊如也指出,談到療效,就必須講求科學證據,從病理觀點來看,應先擬定一個客觀的數據,做為健保給付標準。

醫界提議健保署以「西瓜甜再付錢」原則來給付免疫療法,先讓晚期肺癌患者使用三個月,如果有效,健保從第四個月起開始給付,對此,蔡俊明表示樂觀其成,因為PD-L1表現量低的癌友也應該有活下去的機會。

不過,蔡俊明強調,用藥前仍有必要先檢測PD-L1,若發現趨勢不妙,仍可選擇其他療法,以免延誤治療。癌症治療上,最怕癌友對某種治療期待太高、過於樂觀,病人應該知道自己有多少希望,「在癌症治療上,最怕的就是病人太一廂情願」。( 來源:聯合報 )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52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等待換心的過渡期該怎麼辦?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統計, 108年心臟移植等候者約有200人,同年僅86例成功分配到心臟,器官移植的捐贈者和等候者人數之間有一定的差距。所幸,醫學進步,患者在各種心臟輔助儀器下,有機會挺過危險的過渡期,等待換心的希望。快來看看振興醫院心臟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病毒肆虐,台灣確診累計病例已破數百,疫情指揮中心、疾管與衛生單位不眠不休的竭力投入,相較社區民眾端至今仍無明確防疫佈署與共識,原因是為什麼呢?強化公衛預防體系 支持社區防疫無名英雄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陳美霞教授指出,預防與治療的資源比例懸殊,2018年國民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綜合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症狀與一般感冒、流感類似,都會出現咳嗽、發燒、全身倦怠等症狀,不過,國外研究發現,部分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出現「味覺、嗅覺喪失」。指揮中心表示,截至昨天,累積235名確診個案,其中6人也有味覺變差,民眾應多加注意身體狀況。   外電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