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膝蓋痛打一針就好? 錯誤觀念恐害你得不償失

膝蓋痛打一針就好? 錯誤觀念恐害你得不償失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60幾歲的婦人,長期膝蓋疼痛,除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外,嚴重疼痛的時候就去小診所打一針,便可撐過一段時間,但在某次注射後,膝蓋竟腫得跟排球一樣大,並且紅腫發燙,同時也跟著發燒,經送醫診治,從膝蓋中抽出幾百C.C.顏色似「木瓜牛奶」般的液體,醫師診斷為細菌性關節炎合併敗血症,在安排清創手術,術中發現軟骨都已被細菌破壞,使用抗生素數月後,才以微創減痛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健康及行走。

細菌性關節炎破壞軟骨 打針消毒要注意

國立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黃鼎鈞醫師表示,人體關節是防護相當嚴密的構造,一般細菌是難以入侵,但是如果打針器具跟皮膚沒有完整消毒,或者使用的藥物及準備的過程沒有保持無菌,這時就容易產生細菌性關節炎;關節軟骨一旦被細菌破壞無法再生,最後就可能要換成人工關節,得不償失。

打針好的快? 正確觀念不可不知

許多長輩迷信打針比較快好,但正確的觀念是打針可以比較精確地將藥物送到目的地,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是玻尿酸或者類固醇;如果只是靜脈注射消炎藥或抗生素,打針只是作用的效果比口服吸收快,藥效維持的時間是一樣,並且人體血管如果常注射藥物,可能會加速血管硬化,到真的需要打針救命的時候,反而找不到健康的血管可以注射,更加得不償失。

膝蓋軟骨無法再生 可接受微創手術治療

膝蓋的軟骨像是車子的輪胎皮,越磨就越薄沒辦法保養,最後就要換新的,目前沒有方法再生,如果膝蓋內側、外側和前側,三者有兩者,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是如果只有內側,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自己的十字韌帶,恢復更快,活動也更自然。

軟骨的含水能力 影響關節活動力

然而,要保養關節,黃鼎鈞醫師指出,膝蓋軟骨結構比較適合反覆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最怕的就是衝擊性運動,包含任何站著腳離開地面的運動。因膝蓋軟骨構造就像海綿,是有含水的,但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超過三小時,那個部位軟骨的含水量就會降到最低,吸收衝擊的效果也就越差,所以,運動前的熱身伸展,除了讓肌腱韌帶可以恢復彈性外,很重要的就是改變姿勢,讓軟骨含水量有時間可以恢復一些,但還是須循序漸進不要一下運動的太激烈。

【延伸閱讀】
膝蓋痛、走路卡卡 退化性關節炎打玻尿酸有用嗎?
上班族假日瘋狂游泳運動 膝蓋竟痛到無法走路
這項運動比健走更燃燒卡路里 減輕膝蓋負擔
半月板破裂非運動員專利 中老年人更要當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04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病毒使全球陷入不確定性,確診新聞不斷讓人感到殘酷無情,戒慎恐懼。有人不幸遭遇家人親友染疫被隔離、突然別離失去,更加重心頭沉痛複雜又困難的哀傷,需要調適內心,戰勝疫情。許多複雜的心理情緒壓力,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民眾可參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李玉嬋教授的「養心B...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解除隔離千萬別大意,小心新冠壓力症候群悄悄找上門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染疫的壓力倍增,染疫痊癒後在社會面臨「歧視」問題的壓力更大,臨床上發現就算解除隔離,採檢變陰性但是卻常常有個後遺症,最擔心是出院後怎麼面對親朋好友衍伸出的負面情緒,然後導致失眠。賴睿昕中醫...

閱讀詳情 »

這幾年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抬頭,許多食品開始走向機能化,有著多一點營養價值,少一點負擔的概念,像是添加機能性素材並申請健字號認證,或者少糖少添加等。 而在前一陣子,營養師的臉書動態跳出了在通路社團中,網友們針對一款具有健字號認證植物油的討論,留言中不免看出消費者對於健字號或者機能性食材認知度較低的問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7月以來的天氣預報,高溫持續籠罩全台,炎熱的夏季天氣型態,實在令人難熬!雖然多數民眾在家防疫,但仍有部分民眾需在外辛勞工作,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治療。 夏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