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孕婦飲食怎麼吃?4個原則道相報

孕婦飲食怎麼吃?4個原則道相報

「懷孕後,飲食上該注意些什麼?」許多懷孕女性,尤其是懷第一胎的新手媽媽們會發現,以往很多沒注意的事情,這時疑問通通冒出來,今天愛健康就要告訴各位偉大的媽媽們,懷孕時該注意什麼呢?

新店慈濟醫院婦產科楊濬光說到,懷孕的飲食問題,是他門診過程中遇到最多孕婦詢問的問題之一。尤其是現在三不五時新聞爆出某某食物含有有毒物質等,讓現代人無不人心惶惶,更不用說一人吃兩人補的懷孕時期,準媽媽們一定會加倍關心飲食的議題。愛健康關心身為孕婦的您。

對於新手媽媽的疑慮,楊醫師提出許多飲食原則,愛健康小編整理出四個重點,希望能讓新手媽媽們吃得安心又健康:

 

1. 分散食物的來源與種類

青菜很健康,可是有農藥殘留的問題;牛肉鐵質很多,但狂牛症讓人望之卻步;深海魚油富含DHA,是懷孕時期的重要營養素,但是深海魚屬於食物鏈頂端族群,有重金屬堆積的問題,對胎兒神經發育有不良影響。所以說,再好的食物來源,吃多反而會出問題。楊醫師建議,分散食物的來源與種類,是確保胎兒發育的最佳方法。

另外,懷孕有許多食材禁忌,一不小心會踩到地雷,像是咖啡、薏仁、木瓜、不新鮮的食物等,許多孕婦不小心吃了一點,就會異常擔心,怕會影響到寶寶生長。楊醫師遇到這類問題多不勝舉,他指出,再不健康的食物,只吃一點點是不會怎麼樣的,請媽媽們不需過度恐慌。

 

2. 少量多餐,保護腸胃

懷孕後,由於腸胃蠕動功能減退,楊醫師提醒孕婦千萬不可暴飲暴食,同時在飲食中可增加纖維質的攝取,楊醫師建議每餐的青菜要以「」的份量來計算,每餐要一大盤才足夠,以避免便秘悄悄地找上門。
此外,懷孕時期,孕婦的胃酸會有分泌旺盛的情形,若空腹過久容易導致血糖降低,因此少量多餐會是最適合孕婦的飲食方式。

 

3. 吃素的孕婦絕對可以吃得很健康

素食媽媽最擔心的,莫過於寶寶所需的營養素會不會有攝取不足的可能?楊醫師建議素食媽媽們可留意鐵質、鈣質、維生素B12、微量礦物質的攝取。

維生素的部分,可選擇未精製的全穀根莖類食物,裡面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群、纖維質和微量礦物質,至於食用量要多少呢?根據衛生署「新版素食飲食指標」建議,未精製的全穀根莖類食物,至少佔一整天全穀根莖類食物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三餐中要有一餐須以糙米或十穀米取代白米飯。

素食食材中有大量的豆製品,是鐵質的來源之一,但是豆類含有植酸,會降低鐵質的吸收,建議可選擇莧菜、紫菜、花生、葡萄乾、腰果、芝麻等高鐵食物來補充鐵質。此外,水果中的維生素C可以促進鐵質的吸收,飯後水果或果汁是不錯的選擇。

懷孕媽媽常常有半夜睡覺睡到一半抽筋的情形,表示寶寶正逐漸吸收媽媽的鈣質,而對素食媽媽來說,鈣質補充更顯重要。若是純素者,可選用豆類和堅果類食物,在烹調時加點醋或檸檬汁,可幫助鈣質的吸收。

4. 少鹽少糖少油脂,多鐵多鈣多喝水

這些飲食原則是老生常談,楊醫師還是不厭其煩的提醒準媽媽們,務必養成這些好的飲食習慣。尤其是孕婦絕對不可碰酒精類飲品,因為研究證實酒精會對胎兒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小編將陸續整理出有關懷孕的健康資訊,希望能讓準媽媽爸爸們能有萬全準備,迎接你們獨一無二的小寶貝。

參考文章:
1. 楊濬光,<<懷孕寶典!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所以文化,2012.08。
2. 吳碧芳,<掌握10要領 素食孕媽咪健康吃好「素」>,媽媽寶寶雜誌,2011.11。
3. 衛生署,<新版素食飲食指標>,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305期。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iHealth 愛健康》官方網站;《iHealth 愛健康》官方粉絲團

相關推薦

試管嬰兒,是許多面臨不孕症的夫妻會面臨的路,以往認知中,療程裡最主要大多在於女方的部分,但其實男方也有不少應該做的事情,林口長庚醫院生殖與遺傳醫學中心醫師表示,男方要是能做好這些事情,不僅能幫助療程更加順暢,也能增進夫妻感情,減輕妻子的壓力喔!  1.在女性取卵日時,男生需要取精,在取精前需禁慾3-...

閱讀詳情 »

每日忙碌的工作步調與壓力,老是讓你覺得疲勞無力、無精打采的嗎?試試幾款中醫補氣茶飲吧!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表示,中醫茶飲多見以人參、黃耆作為補氣藥材,而甘草有益氣清熱之效,亦可搭配枸杞幫助養顏明目。只要將藥材洗淨以小火燉煮,或採用熱水沖泡,就能幫助疲勞的上班族補充元氣,改善疲勞喔!  黃耆紅棗茶黃耆4...

閱讀詳情 »

明(3/1)晚間9點中天綜合台36頻道《金牌大健諜》播出主題「媽媽心裡苦!但是媽媽都不說?!」,邀請朱海君、李興文、洪素卿與主持人曾國城、情報員韋汝,以及醫師團林瑞祥、徐永康、鄭雲龍、曾麒龍、陳欣湄、朱家宏等討論全世界最辛苦的職業─「媽媽」,以及衍生出的職業傷害。 韋汝的兒子如今已經8歲,她回想起...

閱讀詳情 »

「老鼠看到貓會逃,聽到巨大聲響我們會特別警戒,適度的害怕在動物演化上是好的,可以幫助生存,但若是過度恐懼,就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因為恐懼記憶的影響很大,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劉怡均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從發想開始經過七年的長時間研究,在今年二月的國際期刊-分子神經科學前沿 (Frontiers in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