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火鍋不怕胖~挑湯底選食材,不吃肥4原則

高溫驟降,又到吃火鍋的旺季,醫師指出,天冷適合吃火鍋禦寒,但火鍋不乏高脂肪及高熱量食物,是減肥族群大忌。若要吃火鍋不吃肥,建議應聰明選健康食材,搭配清淡湯底、醬汁,細嚼慢嚥,以降低肥胖風險。

吃火鍋不怕胖~挑湯底選食材,不吃肥4原則

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暨減重專科醫師劉伯恩指出,很多人吃火鍋都以吃肉為主,例如肥牛、腸仔及豬肉片等,一餐普遍攝取超過1,000卡的熱量,比正餐建議攝取500至600卡,多出至少1倍,稍不注意,體重就容易失控。

火鍋減重 不吃肥4原則

一般而言,減重族偶爾吃火鍋並無妨,只是宜挑選清淡的湯底,忌選麻辣湯底;此外,火鍋煮越久,鉀離子會升高,建議不要喝湯。至於食材建議,可多挑青菜,還有富含蛋白質的豆腐與豬血等,也可選用魚肉等白肉,忌食丸子等加工食品。

基本上,減肥時最怕「湯、燙、躺、糖」,因此,肥胖族吃火鍋有4大原則要掌握:

  • 1.不挑吃到飽的店。

  • 2.不吃加工類食品,如:餃類、丸子。

  • 3.不喝湯與飲料、甜點與少沾醬。

  • 4.分段吃、先放涼、多喝白開水。

吃火鍋不怕胖~挑湯底選食材,不吃肥4原則

高溫驟降,又到吃火鍋的旺季,醫師提供不吃肥小秘訣。

肥胖地雷 選湯底挑食材

劉伯恩醫師強調,湯底與食材是引起火鍋族肥胖的隱形地雷。而湯底通常決定火鍋的熱量,由於民眾吃火鍋,第一步就是選湯底,因湯底沒有固定配方,所以想選低熱量湯底的撇步,就是看湯底的「濁度」,看起來愈輕淡,熱量也相對較低。

通常湯底「濁度」增加,熱量也隨之增加。而目前市售火鍋湯底,以蔬菜熬成的清湯鍋底(如:昆布、番茄)等,熱量較低。而高熱量的湯底,則以麻辣鍋、牛奶鍋、咖哩鍋及臭臭鍋等居冠,千萬要注意。

《湯底熱量比一比》

  • 1.低熱量湯底:和風昆布鍋、番茄鍋、清雞湯、酸菜白肉鍋。

  • 2.中熱量湯底:味噌鍋、泡菜鍋、南瓜鍋。

  • 3.高熱量湯底:麻辣鍋、牛奶鍋、咖哩鍋、臭臭鍋。

《火鍋食材聰明選》

  • 1.主食類:建議以全穀根莖類如:地瓜取代白米飯和麵食。

  • 2.蔬菜類:多選擇蔬菜類如:葉菜類、瓜類和菇類等,能使菜盤多樣又豐盛,且富含膳食纖維。

  • 3.豆魚肉蛋類:可選擇傳統豆腐、豆干、凍豆腐、低油脂的海鮮類(如:蝦、魚片、蛤蠣)或瘦肉(如:雞肉)以減少油脂攝取。

  • 4.火鍋料:應減少人工添加物,如丸子、起司球等,多吃容易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腎疾病風險。

細嚼慢嚥 醬料清淡為宜

除了聰明挑選食材外,在醬料選取部分,建議應盡量以蔥、薑、蒜、香菜、蘿蔔泥、辣椒、香茅葉加入白醋、醬油做沾醬,選擇清淡口味,避免使用高油脂、高鹽份的醬料,如:沙茶醬、豆瓣醬。

建議,先煮蔬菜類食物(不宜煮過久,避免營養素破壞太多),再將豆魚肉蛋類放下去煮;進食則應掌握細嚼慢嚥,以及「挑一件、食一件」原則,同時湯不喝,若真的想嚐鮮,建議淺嚐即可,只要食材、湯底謹慎選擇,就能開心吃火鍋,減重不吃肥。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20/688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器官發育的重要時期,而葉酸對胎兒的腦部神經發育非常重要,國民健康署提醒有懷孕計畫的婦女,應在備孕期多加攝取富含葉酸的天然食物,在良好健康狀態下懷孕,讓寶寶健全發展。 育齡婦女每10人 就有1人葉酸缺乏 依據國民健康署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4歲郭姓業務員剛踏入職場,但他飽受睡眠呼吸中止症所苦,每天上班都掛著黑眼圈,甚至一坐下就秒睡,經常引人側目,經就醫安排睡眠檢測,赫然發現每小時窒息或停止呼吸多達99次,幾乎超標20倍,醫療團隊透過達文西機器手臂開刀治療,順利找回一夜好眠! 睡眠呼吸中止  影...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新增7例本土個案,台南有4例屬於屏東東港旅遊團相關;而雙北有3例不明感染源的家庭群聚,因全家人住不同地方,台北有2例、新北有1例。 新北1例9日快篩陽性 Ct值14.4 新北市衛生局表示,案21260為40多歲男性,已接種2劑疫苗,住在中和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是否總在季節交替及天氣潮濕時感到腰酸背痛?或長期低頭使用3C產品造成肩頸痠痛?市面上有宣稱可提供身體部位局部加熱,促進血液循環進而緩解疼痛之紅外線燈產品,符合醫療器材定義,這些具醫療效能宣稱之紅外線燈是可散射紅外線頻率(約700nm到50000nm)的能量,以提供身體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